(1)扶貧點情況
東安太莊村是典型的新興產業發展區域,與傳統的糧食主產區域相比,過去的劣勢和現在的優勢非常明顯。該村地處太行山淺山丘陵區,全村402戶1364人,5000多畝山坡地,2000多畝河灘地,土地沙化瘠薄,生態環境脆弱。不適應開展大規模的糧食作物生產。
(2)主要工作
2008年,河北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蘋果專家馮建忠研究員對安太莊蘋果進行了考察,發現該村原有的蘋果園,由于失去管理能力和先進技術手段措施,外加現代新型稀植大冠樹管理成本高,勞動力嚴重缺乏,已無經濟效益可言,產業面臨淘汰境況。經過對當地的環境、土壤調查和產業布局規劃后認為:利用安太莊地理生態條件的先天優勢,弘揚安太莊蘋果種植傳統,采用新的栽培模式,適宜當地的品種是帶領全村脫貧致富、是該村鄉村振興的唯一出路。果樹研究所同當時的村班子簽訂幫扶協議,義務幫助該村大力發展蘋果產業,第二年便栽植面積800多畝,并制定了全村發展3000畝,5年帶動周邊村發展萬畝的目標。
以果樹研究所的技術為主要的科技支撐和技術依托,以馮建忠研究員課題組成員為骨干在東安太莊建立了蘋果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模式示范基地,建成現代栽培模式示范園。示范基地采用“果樹所+村兩委+合作社(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進行示范,一家一戶按照統一的標準、技術、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合作社統一包裝、宣傳、銷售,實現果樹所技術、合作社目標和農戶高標準生產力的有機結合。經過篩選該示范園主栽品種為優選富士,果樹所自育的新品種“冀蘋1號”、“冀蘋3號”及自選優系,實現了品種的更新換代,解決了品種老化和單一的問題。為降低建園成本,前期建立苗木基地,培育高檔苗木,集成示范了矮化中間砧芽苗建園技術。蘋果矮砧寬行密植高效栽培技術和蘋果細長紡錘形及V字形栽培技術的綜合管理,實現了果園的早產早豐、省工省力,收益見效快。示范了克服蘋果再植障礙等技術,通過挖溝、移穴、涼土,施生物菌肥,地膜覆蓋,菌肥泡根等多項措施,使重茬果園普遍長勢良好,園貌整齊,結果正常,實現了低效老齡果園的更新。示范了蘋果起壟生草覆蓋溝灌土壤綜合管理技術、蘋果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實現了節本增效,大大提高了優質果率,實現了優質高效生產。目前在以前的荒地、雜糧種植區和雷響田中已建成3000多畝蘋果基地,果樹生產勢態良好,產業效益明顯。并結合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形成了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模式。
(3)實施成效
該示范基地探索總結了協會與科技、政府、生產及市場的有效結合模式,以蘋果種植為主,成立了東安太莊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種植專業合作社職能,在其所屬的果園對產品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規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果樹研究所通過舉辦現場觀摩會,聯合當地旅游部門組織以美麗鄉村、蘋果采摘等旅游活動大幅提高蘋果的銷量和價格,吸引周邊省內大城市及北京天津的客戶,同時加大媒體宣傳力度,使示范基地成為當地集特色經濟、特色旅游為一體的現代蘋果示范村。石家作果樹研究所為村培養技術骨干35名,科技示范戶達30%以上,科技人員全年關鍵生產期無縫隙現場技術指導,確保每項技術環節落實到位。以理論結合實際的形式,通過課堂、現場、聊天等靈活多樣方式,向果農傳授蘋果生產知識,年技術培訓人次達2000人次以上。示范基地建設前的2008年,全村共有351戶貧困戶,人均收入800多元。到2018年蘋果年產值達2000多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9000多元,實現了人均收入10倍的增長。目前全村只有5戶貧困戶,2019年底將實行全部脫貧,該村已由原來的貧困村躍居為平均收入縣域前三甲的小康村。
由于蘋果種植效果突出,東安太莊蘋果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模式示范基地先后承擔了農業農村部菜籃子工程“農業部標準化果園”、省科技廳支持的區域品牌打造、“河北省林業廳優勢果品園區建設”等項目,獲得了國家水力、國家扶貧辦等以及行唐縣農口整合資金的支持,實施了一系列的脫貧幫扶建設,項目涵蓋基礎設施、水利管道、植樹綠化、旅游開發等多個工程,總投資近1500萬元。2019年該基地,已獲得河北省科技廳136萬元的資金支持,聯合周邊鄉鎮正在打造區域公用品牌。
該示范點是科技支撐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促進一三三產深入融合的工作模式,是典型的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形成新業態、新主體模式,對該區域的產業興旺、生態環境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全面帶動了當地的產業致富之路。
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學府路5號 郵編:050061
電話:0311-87659900 傳真:0311-87659908 E_Mail:nkysgs@sina.cn
冀ICP備20006635號-1
CopyRight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指南針網絡